做一个有“粮”心的人

赵素馥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墨子》中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有言:“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著名诗句。
古老的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理念已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我们应谨遵先贤的教导,不浪费一粒粮食,不辜负每一份辛劳!拒绝浪费,崇尚节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物质和粮食都得到了充裕的保障,吃饱吃好已经不再是问题了。但我们也应居安思危,因为我国早在几百年前曾有数次经历大饥荒,百姓啃食树皮、野菜充饥的经历。因此,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在现代农业条件下,每一粒米,也同样来之不易的。翻地,播种,育苗,灌水插秧,防虫,抗旱,追肥,收割,去稻壳……农民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忍受烈日当头,披星戴月辛苦劳作才造就这一粒米。我们要时刻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忘记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家之宝”。在请客点菜时“豪爽大气”,仿佛点菜越多,剩菜越多越有面子;自助餐厅里,为了吃“回本”,眼大胃口小,拿一大堆,剩一大堆;飞机上,未食用的盒饭直接被扔进垃圾桶,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据央视“舌尖上的浪费”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可见我们随手扔掉买多了或不想吃的这些食物,不只是扔掉自己的钱,也是扔掉地球的资源。如果我们都节省一点 ,也就减少了耕地、用水和食物垃圾,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也会更好。

我们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细节做起,杜绝这样的浪费再发生。首先大人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出去吃饭时,要控制好菜量,吃不完的饭菜尽量打包,不要为了摆阔点太多……因为在这个时代,挥霍从不是荣耀,节约才是高级的美德。大人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我的孩子今年十岁,在每年的农忙时节,我都会带儿子到郊区农村,观察农民在田地里劳作,让儿子与大人一起拾稻穗,带儿子去参观食品工坊,看人们如何将粮食制作成美味的糕点……我这样去做,就是让儿子明白了每一样食物都凝结着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爱惜粮食就是对劳动者最大的尊重。 

在家里吃饭时,我给儿子定量的食物,即使吃不完也不轻易倒掉,也不帮助他吃,否则会给他留下了浪费的机会。剩饭督促他尽量吃掉,或者把剩饭留下来,下顿再吃。记得有一次家里前一晚没留意煮多了饭,剩下量正好够我们仨再吃一顿,我就将其炒热端上餐桌。哪知儿子只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我问原因,他抱怨道:“不好吃,没有新鲜饭好,不如扔掉。”我听了心中不快,正色道:“隔夜饭是没有新鲜的好吃,但也是大米煮的,食物只要没坏,就不能浪费。你如果不吃,那就饿一顿吧。”他听了一脸不高兴。但是,我还是坚持我的做法,我们僵持了好一会儿,他眼看再不吃就要挨饿,还是端起了那碗饭……经过这次妥协,儿子再也不拒绝吃隔夜饭了。平时,我也会找机会跟儿子谈粮食的重要性,告诉他粮食比黄金更加宝贵,因为人可以没有黄金,却不能没有粮食。在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正当地消费,但绝不能浪费。儿子听了也有所触动,后来他慢慢养成了吃多少盛多少的好习惯。

在学校吃饭时,我告诉儿子要按食量选择半份米饭或一份米饭;点外卖时,不贪多、不剩余;带儿子出去吃自助餐时,告诉他每次少拿些,可以多取几次,吃饱就够了,不要非得“吃回本钱”,既浪费食物又糟蹋身体;不能让他养成不是自己的东西就可以随便浪费的习惯。一定要让他明白浪费就是对不起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让我们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让“拒绝浪费,崇尚勤俭节约”的新理念、好习惯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做一个勤俭节约有“粮”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