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听《英语900句》的日子

孟国庆 

前两天收拾房间,在书柜的角落无意中发现一台老式八管三波段南京产的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的外套已经斑驳陆离了,但还能吱吱发声。这个半导体收音机是我南京的大舅子1967年送给我们夫妻俩的结婚礼物,当时市价是一百零三元,相当于我们夫妻俩一个月的工资(当时大学本科毕业月工资五十七元),这东西在那个年代绝对属于奢侈品。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台收音机其貌不扬,不仅又大又重,音质也不算好,即使以今天的收入衡量,这个价格也高得离谱。但是,它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半导体收音机,在很多地方甚至上海都难买到,十分吃香。当年,它不仅技术含量高,收听效果好,外形漂亮,还能接收短波频率。

如今短波收音机已经司空见惯了,但在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的年代绝对是个“异类”,因为收短波就有收听“敌台”之嫌。“收听敌台”在当时也是罪名。我还记得,解放初期电子管收音机的短波按钮都是锁住的,唯恐有些人收听外国电台。

不知何时开始,我在收听时无意发现“美国之音”有一个《英语900句》的节目,高兴极了。我高中时很喜欢英文,英语成绩也不错,曾得过长宁区英文毕业统考两次第一名。1950年代,我就读的延安中学上英文课时连电唱机都没有,家里也买不起收音机,上课只能听老师讲,根本谈不上什么英语听力训练。

由于闭关锁国,当时的英语课文中存在不少谬误。例如,我们高中的课文中有 “We are happy and gay.”(“gay”有愉快的意思,但更多的是“男同性恋”的意思)和 “I am a negro boy, he is a white boy.”(“ negro”对黑人有蔑视的意思,常用的应该是black)这样的语句,可见当时国内的英语学习环境是何等的贫瘠,因此《英语900句》对我尤为可贵。

当时我在贵州大山沟的六盘水工作,那里山高林密、天高地远,尽管机身带有拉杆天线,但也很难收到短波信号,因此我又在房间里拉了一根细电线当外接天线。当时还没有耳塞式耳机,我每次收听时都把天线拉到最高,脸贴着收音机听,唯恐别人发现收听“敌台”之嫌,甚至连我妻子很久以后才知道我在收听“美国之音”的《英语900句》。

那时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也不多,更没有什么文艺活动,我一般很早就上床。《英语900句》给我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每当听到《英语900句》中柔和的美式英语和主持人何丽达优美的中文解说,真有八面来风、心往神怡的感觉,这是我每天最惬意的时候。

后来我托上海的一位“赤膊弟兄”施正庆帮我买了内部出版的“《英语900句》影印本。照今天的标准,这种影印本其实就是盗版书,当时至少上海出版了很多这种优秀的“参考读物”,使大家像在严冬中看见了几朵艳丽的山花。

1978年7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和来访的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普瑞斯博士,率领美国科技代表团举行了会谈,经过多轮磋商决定中国和美国互派留学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此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78年6月23日,他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工作问题汇报时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还说“要成千成万的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当时中国政府决定首批向全世界派出三千名留学生,其中一千五百人赴美。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选拔,我有幸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生到了大洋彼岸。学成归国后,我结束了在外地漂泊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叶落归根,全家调回上海。

1978年8月14日,领导通知我参加第二天在省城山东大学的“教育部1978~1979年出国留学生、进修生英语考试”。考试前,我的听力仅限于《英语900句》和英语“老三篇”的胶木唱片。很难说《英语900句》对我的帮助有多大,但对我英语水平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我对此“念念不忘”。

1979年到美国后,我试图写信给“美国之音”感谢《英语900句》的主持人何丽达女士,但当时我还心存“文革”余悸,唯恐弄不好回国后被“拉清单”,所以只能作罢。据我了解,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不少人都听过《英语900句》。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当年学英语的尴尬和苦涩再不会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重演——学外文不需要通过“偷听”,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发展。

五十年多中,我和祖国一起呼吸,也一起经受了各种风雨和坎坷,我已从翩翩少年走入古稀老人之列。改革开放给我们全家五代人带来了幸福和欢乐。对此,我们全家包括我那两个黄头发、黑眼睛的洋外孙,都从心底感激小平同志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当然其中也有《英语900句》的一份功劳。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改革开放后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四十周年。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留学回国人才总数达到265.11万人。仅2016年,中国有54.45万留学生,其中32.88万人去了美国。我粗粗计算了一下,我们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三千名出国留学生约占如今留学生回国人数的千分之一,当年我们一千五百名赴美留学生还不到2016年到美国留学人数的千分之五。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这仅仅是序幕,中华民族崛起的真正高潮还在后面。我离耄耋之年也不远了,但还决心和大家一起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进程中,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