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对申城往昔轨迹、人文历史的求知欲,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静安区图书馆、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承办“苏河两岸忆抗战”系列讲座。
7月5日,“苏河两岸忆抗战”系列讲座第五讲“图像记忆中的战时苏州河”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举办,特邀历史学博士、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馆员贾铭宇主讲。讲座依托上海图书馆丰富的抗战图像文献资源,通过历史影像、漫画、版画等多元媒介,结合学术解读,带领听众重回战火纷飞的苏州河畔,感受军民抗争的壮烈与城市创伤的悲怆。
讲座开篇,贾铭宇博士通过一组历史影像展现了苏州河的战前风貌。1907年外国摄影师拍摄的外白渡桥钢桁架施工现场,展现了近代上海开埠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20世纪20年代的河滨大楼与中央市场照片,则呈现了苏州河沿岸从租界现代化建筑到华界商业繁荣的多元图景。画家浩雄的《西苏州河边的两栖生活者》(1936年)以细腻笔触捕捉了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苏州河夜景》(1925年)则以光影交织的视觉效果,还原了这条“东方名景”曾经的璀璨。
随后,贾铭宇博士重点聚焦两次淞沪抗战中苏州河的战略地位。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进攻闸北,十九路军在苏州河北岸顽强抵抗。通过《东方图书馆被焚》《闸北居民逃难》等历史照片,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张云乔的版画《血战宝山路》以黑白分明的画面,再现了中国军人在宝山铁路口筑起血肉防线的悲壮场景。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四行仓库保卫战成为全民抗战的精神象征。通过《良友》画报的纪实摄影,展示了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历史瞬间,以及苏州河畔民众自发观战、运送物资的动人画面。
讲座不仅呈现宏大的战争场面,更关注普通人在战火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觉醒。贾铭宇博士指出,苏州河畔的抗战不仅是军队的战斗,更是全民参与的民族抗争,歌曲《募寒衣》、版画《飞将军阎海文》等作品,均以艺术形式传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
讲座尾声,贾铭宇博士深入分析了苏州河图像的深层意义。她总结,苏州河的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一,苏州河的图像视觉表达传达了现代国族意识,塑造着国族认同;其二,苏州河的抗战图景叙事实践了中国近现代视觉文化的大众传播与启蒙作用;其三,苏州河的图像记忆承载了人们对战时城市文化想象的流变与深刻的抗战情感体验。最后她还特别向现场观众介绍和推荐了上海图书馆的“上海文化总库”“全国报刊索引”等几类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与图像数据库,便于读者进一步查阅抗战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