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回望抗战烽火,照亮复兴征途 “读上海通史,探静安文脉”系列讲座第四讲
发布时间:2025-7-22 10:24:31浏览量:29

2025年6月28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抗战史专家苏智良应邀走进静安区图书馆新闸路馆,为线上线下听众带来一场深刻而富有激情的讲座——“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读上海通史,探静安文脉”系列活动的第四讲,苏教授引领听众穿越历史烽烟,深刻阐释了抗日战争对于民族命运转折与精神重塑的关键意义。

苏智良教授首先通过解读“苏武、屈原、蒋干、共工、华佗(拖)”等历史人物姓名的深刻寓意,生动解答了“谁战胜了日本”这一历史命题。苏教授指出,上海是二战中难民最多的城市,也是救助难民最出色的城市。他借助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为大家介绍了法国神父饶家驹倡导建立上海“南市难民区”的经过和国际影响,作为战时救助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上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战时保护平民是上海贡献给世界的第一个“上海模式”,并对《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起草与签署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苏教授重点讲述了阐述了两个战场的问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两个战场互相呼应,成为亚洲大陆打败日本的主战场,正面战场中苏教授介绍了八一三抗战,在战略防御阶段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得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客观上也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敌后游击战中平型关大捷、神头岭伏击战、关家垴攻坚战是典型战役。

关于中国战场有无战略反攻的问题,苏教授列举了三次全歼日军的战役(密支那、松山、腾冲),并指出这三场战役拉开了亚洲战场对日战略反攻的序幕。最后苏教授论述了中国抗战的伟大意义在于是中国大国崛起的转折点,重塑了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锻造了民族新的领导力量。从国际视野上看东方战场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对二战的巨大贡献,奠定了五大战胜国之一的历史地位,并推动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最后苏教授强调二战的记忆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我们必须捍卫正确的二战史观。

今年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消灭并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大量兵力,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本场讲座苏教授让大家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之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