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书坊
《静·安》影像|郑向虹:一面痛惜,一面告别——电视剧《繁花》解读

主讲:        开始时间:2024-4-12 13:56:23

地址:        结束时间:2024-4-20 14:00:26

一面痛惜,一面告别

——电视剧《繁花》解读

文/郑向虹

“在导演眼里,这部剧的真正主角,既不是阿宝,也不是那三个美女,而是那个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那段风云际会的时光,太平洋西岸那片热土,王家卫几乎是饱含热情在凭吊那个时代,泪流满面地和那个时代在作告别”


      《繁花》大热,各种五光十色的文章、视频铺天盖地不计其数,然而说点创作的,却好像看不到。

      30集《繁花》节奏不算快,情节量有限,导演絮絮叨叨,好像更喜欢讲道理多过讲故事。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非典型电视剧。在整部电视剧中,作为主线的阿宝也没有做过几件事:跟庄麒麟会被撞伤、三羊牌创牌成功、和深圳帮决战等等,几场商战构成了剧情的主体。和大部分的线性结构电视剧完全不一样,《繁花》是一部转盘式的电视剧。它是阿宝的故事、汪小姐的故事、玲子的故事和李李的故事,转盘转到哪里,哪个人物就走到前台,只不过阿宝若隐若现,永远在里面。

      这种独特的结构,一方面是因为王家卫拍电影出身,他不是那种讲故事的电视剧导演,而更重要的是,在导演眼里,这部剧的真正主角,既不是阿宝,也不是那三个美女,而是那个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那段风云际会的时光,太平洋西岸那片热土,王家卫几乎是饱含热情在凭吊那个时代,泪流满面地和那个时代在作告别,到了最后第30集,导演是那样的不舍几乎是要和每个主要演员抱在怀里痛哭一遍。一面痛惜,一面告别,那个曾经风流倜傥的导演,也终于露出了温情脉脉的感伤本色。

      其实这就是《繁花》最值得一说的地方。当初王家卫说要拍《繁花》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他想拍什么;现在很多人被《繁花》打动,却依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根神经被触动。其实王家卫想要做的,就是要为这个时代立传,这恰恰是我们最惊讶的地方,一个香港导演,虽然90年代他的生活和上海很近,但他还是非常执着和近乎疯狂地要表现这个时代上海的一砖一瓦。而《繁花》的成功,也正在于它让全体观众都沉浸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怀恋之中,他们热爱剧中的那些人物,更迷恋那片土地。所有对那个时代上海的记忆,黄河路、进贤路、和平饭店(包括独有的电梯)、路边小店、股票市场、教钢琴的老师,甚至那个时代的杂志……王家卫都不厌其烦地要再现给观众,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曾经有过的所谓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加在一起,还不如一部《繁花》给予得多。



      从《繁花》里走出来的人物,都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高大伟岸的英雄人物。在原著中,王家卫精心挑选了阿宝那几个主要人物,几乎都是那个时代讨生活的人,阿宝出道和小混混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阿宝的过去都是用倒叙表现的,上场没多久,就已经是一个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宝总”),李李有案底,玲子一伙也就混吃混喝,唯一的汪小姐还有点“理想”,其实也就做个科长梦。这些人,和我们印象中挥斥方遒的英雄人物差距实在太大。但不管他们出身多么不堪,他们终究都走出了波澜壮阔的人生,这就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真正的“主旋律”。王家卫似乎在提醒我们,曾经流逝过去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并没有得到过真正恰如其分的表现。

      这恰恰就是王家卫最了不起的地方。他明白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究竟是谁?甚至可以说,他继承了上海影视文化《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的传统,毫不吝惜地表达了他对镜头中人物的喜爱(甚至偏爱)。阿宝就是这样一个导演过于偏爱的人物,几乎每个时段,他总能恰到好处地拿捏社会,一直到最后,他做股票被打爆,导演还心慈手软地给他留了一块地。从人物的鲜活程度来说,阿宝远远不如三个女角。然而,换个角度,王家卫能把阿宝这样的人物当作主角,还写得这样一身正气(几乎没有坏习惯),就已经是个很大的突破了。可以比较一下,《狂飙》是一定要有个正面的安欣,那个亦正亦邪的高启强才能活得自在。而阿宝却是百分之一百的男一号。从今天来看,这个阿宝还是有太多“主角光环”了,但王家卫十分聪明地给他找来了“爷叔”,给阿宝做了注脚,让人知道,阿宝不是孙猴子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是爷叔手把手教出来的,阿宝所有得到的教诲,原来都是老上海商场里的生意经熏陶出来的。在剧中,人物爷叔挽救了阿宝,同样,在创作中,爷叔也挽救了阿宝,爷叔人物的设计,最终让观众心悦诚服地接受了阿宝。

      要让我们相信阿宝这个非“典型人物”,其实是有难度的。在剧中前几集里,我们一开始是不那么相信阿宝的,王家卫给我们描绘的黄河路影像世界也不太像1993年,而更像1939年。在蛮长时间里,观众处于茫然之中,一部分耐心不够的观众还是弃剧了。很少有一部长篇电视剧,能够从一开始的口碑平平,到之后的大逆转,在这里,王家卫又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写一段历史,很重要的是把历史变成审美观照的对象,也就是把历史变成神话。之前观众对上世纪90年代上海社会的神话表述完全没有经验,这就是《繁花》面临的最大风险,当然同样也是《繁花》最大的机会:一旦接受,观众会无比地欣喜。《繁花》一开始讲的阿宝的故事(包括被撞),观众都是将信将疑(不好意思,刚看了前几集,我在和朋友的微信沟通中,把《繁花》开头说成是“胡扯”),但很快,汪小姐来了,李李来了,玲子来了,她们不由得让你不信这个曾经的90年代上海。观众走进了光怪陆离的黄河路,走进了夜东京,走进了外滩27号,终于我们找到了那种生活质感,找到了上海人特有的人情世故。



      汪小姐是其中最为生动的一个,她还处于外滩27号外贸公司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这是电视剧《繁花》最大的贡献,它把小说里有关外贸公司的几十行字,变成有声有色、最接地气的垄断“国营公司”。汪小姐的快人快语给人印象深刻,但更重要的是,在汪小姐周围,导演还安排了金花、梅萍、阿宝、爷叔、范总、魏总,各色人等,其间独有的人物关系可谓精彩至极(我印象最深的是爷叔和金花之间)。汪小姐只要能够应付好这些人物,这个人物不出来都难。可以说,汪小姐是环境和人物关系共同烘托出来的形象。外滩27号,也是《繁花》中最有个性的一笔。另外,导演给了汪小姐一副很有历史感的眼镜,这副眼镜,实在是让汪小姐太出彩了。

      李李则相反,虽然剧中在关键情节点上,李李都有很了不起的表现,但我更相信,李李是王家卫镜头塑造出来的形象。如果没有导演这些美轮美奂的镜头,李李就要逊色很多。李李是王家卫的“最爱”,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玲子部分则更多要靠演员演出来的。马伊琍表现出非常精确的表演分寸感。在玲子周围,还有菱红、葛老师、陶陶等人,这个小群体的塑造,让我们想起《乌鸦与麻雀》里的这些群体小人物,也可以看得出来,王家卫对上海影视文化那一脉的继承。王家卫对这群上海小人物,投入了非常浓厚的感情。很少有一部作品,描写了如此众多的人物,而每个人物却都能个性毕现和各有趣味。“夜东京”也成了观众温暖的“家”,当剧中“夜东京”有两集停业了,甚至很多观众会感到无比惋惜,好像丢掉了家一样。当上海进入春寒料峭的严酷时光,是《繁花》给了我们心底一抹温暖的亮色。


原文刊于《静·安》2024年春季号

(2024.VOL.10)


作者简介



      郑向虹,编剧、策划、制片人、电影学者、媒体人,先后就职于《电影故事》杂志,东方电影频道和上影集团创作策划部。一级编审,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视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化基金会评审委员。






扫码关注我们

静安区作家协会

微信号|jaqzjxh

投稿邮箱jaqzjx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