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中的教育密码
文/万曼璐
1927年,一个热得无法入睡的夏夜,平日里或是在院子里乘凉、或是早早躲进蚊帐,避免被“蚊子的群众运动”围攻的梁启超,竟难得地坐在了书桌前。他已经好长时间没在晚上靠近过书桌了,但今晚排除万难也一定要写一封信,一封和孩子们谈谈学习与人生的家书。
长子梁思成已经26岁,当时刚刚在宾州大学建筑系完成了学士和硕士阶段的学业,正打算继续到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学业有成,未来可期,按说正是令父亲骄傲自豪的时候,但梁启超却认为,思成让他最为担心,也正是这种担心,让他宁可被蚊子围攻,也要赶紧写下这封信。那他在担心什么呢?
思成所学太专门了,他愿意儿子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他怕儿子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梁启超自己是一个非常有好奇心,对许多方面都趣味盎然的人,因此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烂漫向荣”的。他希望孩子们也是如此。可是梁思成性格比较内向、不活泼,所学的建筑学科也比较专精。像梁启超这样充满了热爱的人,他不能想象如果一个人只局限在一个非常专精、狭小的领域,会是怎样的单调枯燥。这样的生活过起来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他希望梁思成趁毕业之后的一两年,赶紧多学一些文学、人文学科的知识,让自己丰富起来,避免因过于专精而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他说,当你涉足这些新的更加丰富的方面,你会感觉到自己像换了个新生命,“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专业、工作,永远不可能是生命的全部,倘若是,那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单调、厌倦、苦恼,乃至堕落。梁启超生怕儿子患上这样的“病”,所以他要赶紧趁着儿子在两段学习的间隙,进行“医治”或者“预防”,让儿子重新燃起热爱,获得新生,“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这样的生活是极可爱、极有价值的。他相信,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将生活过得充满活力的人,怎么都不会太差。
谈完对梁思成的建议,这封信接着又对二女儿思庄选择什么专业给出了建议。梁启超看到当时自然科学发展得日新月异,尤其是生物学,因而建议女儿将来能选择生物学作为专业。不过,他也提醒思庄,“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无论学习什么,都不要带着功利心,而“要记着受用才好”。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人更好的发展—娱乐自己,同样是顶顶重要的事。
后来思庄听从建议选择了生物学,却越学越没有兴趣,又怕换专业让父亲失望。梁启超得知后,马上给思庄写信说: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针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这样一位尊重女儿的选择、生怕自己干涉到孩子自主选择的父亲,令人感叹。思庄后来遵循了自己的热爱,选择了显然更为冷门的图书馆学,梁启超依然为她骄傲。
在学业上,梁启超还尤其叮嘱孩子们,不能用一时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业的成功与否。暂时的成绩不理想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路还长着呢,如果因为一两次的不及格就气馁,浇灭了心中的热爱,那才叫得不偿失呢。
这热爱,也许就是梁启超的人生秘籍,也是他对孩子们的教育精髓。
正是在梁启超的教育之下,他的孩子们纷纷成才,可谓满门俊秀。长女思顺,成长为了文史学者,在诗词、音乐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与哥哥思成一同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三子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曾在淞沪抗战中表现英勇,年仅25岁英年早逝;次女思庄,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思达,经济学家;三女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四女思宁,投身新四军,参加革命;五子思礼,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便留学归来,成为我国火箭控制系统的专家,也是一名院士。所谓“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每一个都是熠熠闪光。他们与父亲梁启超一起,书写了缤纷的传奇。这传奇的密码,正藏在梁启超爱的家书之中。
原文刊于《静·安》2024年冬季号
(2024.VOL.13)
作者简介
万曼璐,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硕博,目前从教于重庆大学中文系。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主要从事汉语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出版《千古家书》等专著及《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等古籍整理著作。
扫码关注我们
静安区作家协会
微信号|jaqzjxh
投稿邮箱jaqzjx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