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创刊于2021年,季刊。静安区作家协会和静安区图书馆联合主办,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写刊名。既有名家之作、经典回顾,也刊登会员的优秀作品,旨在将文学情怀与静安的城市抒写相结合,彰显静安更具鲜明个性的文化软实力。
静 安
回到至简至纯的起点
——评电影《猫猫的奇幻漂流》
文/孔曦
来自拉脱维亚的小猫动画电影和它的团队,已经在世界各个电影节斩获60多个奖项,包括第82届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第52届动画安妮奖最佳独立动画长片,以及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
故事以猫的视角展开,导演摒弃了居高临下的全景镜头,用低机位跟拍,以轻微晃动的手持感模拟猫的视野。这种拍摄手法和无对白的处理,让观众避开了拟人化的干扰,专注于动物们的眼神、动作和叫声,进入一个早已没有人类生机的动物世界。某日,洪水开始泛滥,几乎要淹没一切。机缘巧合,一只胆小的黑猫登上了一艘破旧的小帆船,先后结识了水豚、蛇鹫、狐猴和拉布拉多犬,开启了一趟扣人心弦的冒险之旅,经历了诸多生存挑战。性格迥异的它们,以简单直接的思维沟通交流,从陌生、戒备到团结互助,患难与共,一起面对惊涛骇浪。尤其是小黑猫,一路上,它带领观众见证了那个奇幻世界里人类文明的孓遗。
本片的主角是上述5只动物,全片没有对白,但音频元素极为丰富。有猫叫、犬吠、鸟鸣、鹿奔,蛇鹫拍翅、狗儿喘气、大树折断的声音、洪水的涛声以及风声雨声……还有恰到好处的配乐。主角和配角们的行止,也完全符合动物的本性,没有一丝的拟人化。“没有什么人造哲学会比一次炸毛、一声呼噜、一只猫在舢板上追逐光斑,更贴近鲜活的生命姿态”(摘自《复旦青年》的《当一只猫猫跃入大洪水》)。
为了生动地呈现猫的形态,创作团队花了大量时间观看各种猫咪和狗狗视频,还看了许多水豚、狐猴和蛇鹫的视频,又到动物园实地观察,再开始形象地创作。养过伴侣动物的观众,不难从主角们的行走、跳跃、攀爬和神态,联想到自家爱宠的种种。喜欢伴侣动物的观众,都能从影片中获得极大的治愈感。有趣的是,家有两猫两狗的该片导演金兹·兹巴洛迪斯告诉采访他的记者:“虽然我也很喜欢猫,但我的愿望是做一只水豚。”这是因为,在5只小动物里,水豚的情绪最稳定,性情最平和。
金兹·兹巴洛迪斯从小不爱说话,制作时,也头痛对白难写,这两点,是该片没有拟人化对白的主要原因。其实,在单纯的动物世界里,语言本来就是多余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叫声,足以在不同物种的动物之间满足表达的需求。
这部花费350万欧元的小成本动画片,似乎并没有高大上的立意,不曾塑造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也无意讲述恢弘的英雄故事,只是以纯粹的动物视角,来观察、来感受末日之后的世界。这,正是它的不同凡响之处。
当洪水渐次淹没山间小屋,当人类遗留的瓶瓶罐罐随波逐流,当载着5只小动物的小帆船穿行在空旷寂寥的楼宇间,当巨鲸游到曾经的市中心……我相信,目睹这些景象,但凡对大自然尚存一丝敬畏之心的观众,心灵都会大受震撼。
感谢影片的创作团队,他们放下了人类中心主义,以谦卑之心寻求万物共存的平衡。
有些评论写得真好——“洪水从不需要被歌颂或者诅咒,它只是自然的呼吸”(出处同上文);“大自然正在收回这些地方”;“就算人类社会真的毁灭了,也只不过是大自然一次微不足道的循环”……奥斯卡金像奖名导吉尔莫·德尔·托罗称赞“这部动画电影绝对会永垂不朽”,我深表赞同。
高明的电影,无需大开大合的情节、疾言厉色的台词和声嘶力竭的演绎。平缓的情节、平和的叙述,也能体现深刻的哲学思考,呈现世界存在的终极意义。
反观当下,活在“万物之灵”的优越感当中,对大自然的馈赠毫无感恩之心的人类,为数不少。对动植物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仍在发生。如何唤醒这类人?怎样才能让他们遏制永无止境的欲念,收敛贪得无厌的恶行?我想,信仰之外,能起到一点作用的,或许就是本片这样的艺术作品。
感谢金兹·兹巴洛迪斯和他的团队,带领观众,在奇幻的观影体验里,回到了至简至纯的起点——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但这部作品的创作初心,一定不是希望当下的世界真的回到这个起点。
(原文刊于《静·安》2025年夏季号)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孔曦,女,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上海老年报》副刊编辑。著有随笔集《上海本色》《那一片故地新天》。

扫码关注我们
静安区作家协会
微信号|jaqzjxh
投稿邮箱:jaqzjxh@126.com
《静·安》新媒体编辑部
主编:殷健灵
执行主编:崖丽娟
编辑:陈晨 李亚君 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