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e's Big Lunch》是Pete the Cat系列中的一本英文绘本。故事里,贪吃的皮特猫做了一个超级巨大的三明治,里面夹了各种他喜欢的食物。但他很快发现三明治实在太大了,根本吃不完。于是,皮特邀请了他的朋友们一起来分享这顿大餐。这个有趣的故事向小读者们传递了分享的快乐与重要性。
	
	
		
	
	
		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
	
	
		11月8日(周六)
	
	
		下午14:00-15:00
	
	
		
	
	
		活动地点:
	
	
		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二楼
	
	
		(天目中路2号)
	
	
		
	
	
		适合年龄:
	
	
		5-10岁儿童
	
	
		
	
	
		
	
	
		活动流程:
	
	
		1. 开场,自我介绍;
	
	
		2. 阅读绘本Pete's Big Lunch;
	
	
		3. 英文跟读,互动问答。
	
	
		
	
	
		报名方式:
	
	
		点击这里进行报名。
	
	
		
	
	
		温馨提示:
	
	
		报名成功后,如有事无法参加,请提前电话取消报名。联系电话63073209(周一至周五9:00-16:00,双休日、节假日休息)请提前十分钟进场,谢谢配合。
	
	
		
	
	
		主讲人介绍
	
	
		
	
	
		
	
	
		我是本期英文绘本分享志愿者瑞金娜(Regina),目前是一名在上海就读的高三学生,正在为申请大学做准备。我来自墨西哥,两年前和家人一起定居上海。家里有一个可爱的妹妹,让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们相处,也格外享受陪伴他们探索世界的乐趣。
	
	
		我热爱戏剧和音乐,那些舞台上的故事与旋律总能带给我无限的灵感。非常期待在这次故事会中与大家相遇,一起在奇妙的故事世界里展开一场精彩的冒险!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读者公告
	
	
		尊敬的读者:
	
	
		       本馆已于2023年7月1日起恢复计取外借文献(含图书、期刊、电子书阅读器、音像资料等)逾期费。若读者证内有逾期未处理记录则无法继续外借,逾期费标准为:每册0.2元/天。请留意按期归还。
	
	
		        特此公告。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静安区图书馆
	
 
- 
                                    
                                    
	
	
	
	
	
		当青花瓷遇见童心,
	
	
		当传统非遗融入亲子时光——
	
	
		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体验,
	
	
		一次亲手触摸历史的创造之旅,
	
	
		即将开启!
	
	
		青花如水,纹样如诗。
	
	
		这一次,我们和孩子一起,
	
	
		在拼贴与问答中走近非遗,
	
	
		在协作与互动里传承匠心。
	
	
		
	
	
		
	
	
		活动时间:
	
	
		2025年11月7日(周五)
	
	
		16:00-17:00
	
	
		活动地点:
	
	
		静安区图书馆闻喜路馆
	
	
		(闻喜路800号)
	
	
		二楼小舞台
	
	
		参加对象:
	
	
		青少年儿童
	
	
		人数上限:
	
	
		20组家庭(一大一小共40人)
	
	
		
	
	
		
	
	
		
	
	
		活动内容
	
	
		
	
	
		
	
	
		1.趣味破冰——“雨点变奏曲”
	
	
		用身体节奏开启欢乐午后,拉近彼此距离。
	
	
		2.文化互动——青花瓷知多少
	
	
		通过图片与视频,走进青花瓷的蓝色世界;趣味问答、纹样识别,边学边玩,赢取精美贴纸奖励。
	
	
		3.手作体验——青花瓷拼贴画DIY
	
	
		亲子合作,将一片片青花瓷片拼出传统纹样,在动手之间感受非遗之美,完成属于你们的“青花记忆”。
	
	
		
	
	
		
	
	
		
	
	
		主办单位:
	
	
		静安区妇联 
	
	
		彭浦新村街道妇联
	
	
		承办单位:
	
	
		静安区图书馆
	
	
		
	
	
		
	
	
		关于“家+书屋”项目
	
	
		
	
	
		“家+书屋”家庭教育新空间项目是上海市妇联结合超大型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教育需求多元的特点,创造性地整合四级妇联组织网络,广纳多元社会力量,补充完善全方位、多层次、覆盖全市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通过精心打造集亲子成长营、父母加油站、社群幸福圈三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家庭教育新空间,将丰富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和贴心服务延伸至城市每一个角落,不断提供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2024年市妇联开始探索创建“家+书屋”,2025年,“新建200个‘家+书屋’家庭教育新空间”被纳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报名方式
	
	
		
	
	
		点击这里进行报名。
	
	
		
	
	
		温馨提示:
	
	
		1、为了充分照顾广大小读者的参与需求,如有报名成功后无法参加的情况,请至少提前2天打电话取消。
	
	
		2、咨询电话:66823666*4003(周一至周五8:30-16:30)
	
	
		3、本场活动在静安区图书馆闻喜路馆二楼(闻喜路800号),请注意活动地点,不要走错,以免错过活动。
	
	
		
	
	
		拓展阅读
	
	
		
	
	
		《精美绝伦:瓷器》
	
	
		主要作者:温会会(文) 
	
	
		其他责任者:曾平(绘) 
	
	
		索书号:K876.3-49/3188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馆藏地:静安区图书馆(闻喜路)少儿书刊借阅室
	
	
		简介: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非常具有文化内涵的国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先辈留下的智慧结晶,是国家的文化瑰宝,了解中国十大国粹非常必要。本书通过绘本的形式为小朋友介绍了瓷器知识,帮助小朋友了解中国的国粹文化。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读者公告
	
	
		尊敬的读者:
	
	
		       本馆已于2023年7月1日起恢复计取外借文献(含图书、期刊、电子书阅读器、音像资料等)逾期费。若读者证内有逾期未处理记录则无法继续外借,逾期费标准为:每册0.2元/天。请留意按期归还。
	
	
		        特此公告。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静安区图书馆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唯一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动画片《大鱼海棠》中嫘祖的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传,黄帝元妃嫘祖是人工养蚕和缫丝技术的发明者,是中华丝绸文明的缔造者,因其在桑蚕生产上做出过开创性贡献,被后人尊为“先蚕”。与其他蚕神相比,先蚕嫘祖是古代国家唯一认可的行业神,长期得到广泛信奉。
	
	
	江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产生了苏州、杭州、湖州、盛泽等著名绸都。繁盛的桑蚕生产和贸易促进了嫘祖神话的传播,嫘祖神话的传播又促进江南蚕桑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11月1日,“绿意江南”系列讲座第十讲,特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毕旭玲主讲,她将从嫘祖神话发展传播的角度切入,为大家介绍江南蚕桑文化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
	
	
	嘉宾介绍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主任,研究生导师,先后发表过论文数十篇,出版过专著、译著十多部,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神话传说、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文化遗产保护等。
	
	
	阅读推荐
	
	
	《海洋神话与江南社会》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毕旭玲 
	简介:江南地区濒临东海,出海捕鱼、煮海为盐以及航海经商是江南濒海民众的主要生产方式。临海而居的危险生活环境使早期民众不得不求助于海洋的庇护,因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神话。江南海洋神话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等方面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时也随群体迁徙、地区经贸往来、文化交流而不断扩散传播。本书对江南地区的海洋神话进行了整体研究,梳理了从夏以前到明清时期江南海洋神话发展演变的历史和对外传播史,对代表性的江南海洋神话进行了个案研究,包括防风氏神话、大禹神话、东海龙王神话等。
	
	
	活动信息
	
	
	讲座主题
	先蚕嫘祖神话与江南蚕桑文化
	时间
	2025年11月1日(周六)14:00
	地点
	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5楼研讨室
	(天目中路2号)
	
	
	
	主办
	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
	上海市机电工会
	承办
	静安区图书馆
	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
	
	
	
	参与方式
	
	如何参加活动
	
	
	线下活动报名
	方式一:
	扫描下方二维码
	
	
	方式二:
	登录微信公众号“静安文旅”→文化静安→小程序→文化活动,找到本场活动进行预约报名。
	温馨提示:
	报名成功后,请活动当天提前十分钟进场。如有事无法参加,请提前电话取消报名。联系电话62173767(周一至周五9:00-16:00,双休日、节假日休息)谢谢配合。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读者公告
	尊敬的读者:
	       本馆已于2023年7月1日起恢复计取外借文献(含图书、期刊、电子书阅读器、音像资料等)逾期费。若读者证内有逾期未处理记录则无法继续外借,逾期费标准为:每册0.2元/天。请留意按期归还。
	        特此公告。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静安区图书馆
	
 
- 
                                    
                                    
	
	
	
		(图片由AI生成)
	
	
		2025年10月1日“笔韵芳华·中国饾版彩笺艺术展”开幕以来,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欢迎。中国新闻网、解放日报、文汇报、长青艺文、雅昌艺术头条等重要媒体都给予突出报道。现主办机构与静安区图书馆联合举办“笔韵芳华?中国饾版彩笺艺术讲座”,旨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饾版彩笺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对传统饾版彩笺的深度探讨,激发非遗活力,推动这一古老技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创新传承。
	
	
		点击了解更多“笔韵芳华·中国饾版彩印信笺艺术展”信息
	
	
		
	
	
		
	
	
		
	
	
		主讲嘉宾介绍
	
	
		
	
	
		
	
	
		
	
	
		
	
	
		徐建融教授,历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画院研究员,《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曾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2001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出版有《法常禅画艺术》《晋唐美术史研究十论》等书画史论、国学艺术专著与画集一百六十余部。
	
	
		
	
	
		
	
	
		刘运来,编审,现任河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设计总监。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评委,河南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获河南省直机关2017-201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作为书籍设计师,三次获得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最佳书籍设计奖,七次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在图书出版与设计领域深耕多年,主持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图书项目,发表论文十多篇,并著《笺谱日历2022》《花笺留真》《<百花诗笺谱>考释》等出版物。对古代饾版彩笺收藏、研究和出版卓有成果。
	
	
		
	
	
		
	
	
		
	
	
		韩宁,沐版社版画工作室主理人、青年版画家,中国科技馆“非遗+科技”课程设计特聘专家,中国国家图书馆“雕版印刷技艺”课程主讲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版画系,2016年创立沐版社版画工作室,坚持原创版画创作的同时,不断探索传统木版水印技艺在文房笺纸、雕版古籍、艺术家手制书等艺术形式上的应用与创新。曾与多家文博机构和艺术家合作,提供传统木版水印的各类解决方案。
	
	
		
	
	
		
	
	
		
	
	
		阅读推荐
	
	
		
	
	
		
	
	
		
	
	
		
	
	
		《尺素风雅:明清彩笺图录》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作者:梁颖(编著)
	
	
		索书号:K875.42/3929  
	
	
		简介:彩笺源自古代诗人唱和之需,“薛涛笺”便因薛涛好作小诗、特制窄幅笺纸而闻名,成为文人书写与仿制的风尚。自唐以降,用笺之风日盛,彩笺既是诗词的载体,也渐成文学创作中物质与意境交织的一部分。笺上图案常融文学元素,甚至直接取材文学作品,既承载文思,亦激发灵感。梁颖先生此部图录,正为我们呈现这段文学与彩笺交相辉映的历史镜像。
	
	
		
	
	
		
	
	
		
	
	
		活动信息
	
	
		
	
	
		
	
	
		活动主题:
	
	
		笔韵芳华·中国饾版彩笺艺术讲座
	
	
		
	
	
		活动时间:
	
	
		2025年11月1日(周六)
	
	
		13:30—17:00
	
	
		
	
	
		活动地点:
	
	
		静安区图书馆新闸路馆后四楼报告厅
	
	
		(新闸路1702号)
	
	
		
	
	
		
	
	
		
	
	
		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
	
	
		
	
	
		
	
	
		
	
	
		温馨提示:
	
	
		报名成功后,如有事无法参加,请提前电话取消报名。联系电话62173767(周一至周五9:00-16:00,双休日、节假日休息)请提前十分钟进场,谢谢配合。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读者公告
	
	
		尊敬的读者:
	
	
		       本馆已于2023年7月1日起恢复计取外借文献(含图书、期刊、电子书阅读器、音像资料等)逾期费。若读者证内有逾期未处理记录则无法继续外借,逾期费标准为:每册0.2元/天。请留意按期归还。
	
	
		        特此公告。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静安区图书馆
	
 
- 
                                    
                                    
	
	
	
		01
	
	
		『活动背景』
	
	
		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建设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截止目前,静安区已实现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街镇全覆盖,并为全区15个儿友好空间配置了少儿光影阅读机。阅读是儿童成长路上的重要伙伴,少儿绘本作为深受小朋友喜爱的读物,能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简洁有趣的文字,带领小朋友走进奇妙的知识世界,从而满足少儿读者的阅读需求,激发阅读兴趣。
	
	
		本次活动将借少儿光影阅读机,为小朋友提供沉浸式的少儿绘本阅读体验,同时结合微信公众号扫码答题环节,检验小朋友的阅读成果,进一步提升少儿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2
	
	
		『活动信息』
	
	
		活动名称
	
	
		“光影绘本读不停,答题闯关显阅力”
	
	
		
	
	
		
	
	
		活动时间
	
	
		2025年10月26日-2025年11月10日
	
	
		
	
	
		参与方式
	
	
		第一步:少儿读者可前往以下指定图书馆,通过光影阅读机阅读指定少儿绘本。
	
	
		以下是题库内容指定绘本(均在少儿光影阅读机中可以阅读):
	
	
		认识社会-社会认知
	
	
		《帕丁顿的石头花园》
	
	
		《帕丁顿美好的一天》
	
	
		《帕丁顿当导游》
	
	
		
	
	
		品格养成-社会认知
	
	
		《不怯场的猪小弟》
	
	
		《不要马虎,仔细地说》
	
	
		
	
	
		人际交往-社会认知
	
	
		《猪小弟的朋友不能欺负》
	
	
		
	
	
		情感培养-社会认知
	
	
		《老师,请你帮帮我》
	
	
		《我找到好朋友了》
	
	
		《这是我的新本领》
	
	
		《大胆说,别害怕》
	
	
		
	
	
		以下点位均可使用光影阅读机阅读绘本:
	
	
		
			
				曹家渡街道少儿图书馆
			
			
				万航渡路767弄56号2号楼2楼
			
		
		
			
				临汾路街道图书馆少儿阅览区
			
			
				保德路181号3楼
			
		
		
			
				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未央学馆
			
			
				南苏州路1501号8号楼
			
		
		
			
				南京西路街道少年儿童图书馆
			
			
				延安中路602号
			
		
		
			
				共和新路街道少儿图书馆
			
			
				延长中路755号2楼
			
		
		
			
				江宁路街道图书馆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
			
			
				昌平路414号1楼
			
		
		
			
				大宁路街道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
			
			
				万荣路1199弄1号2楼(大宁路街道西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
			
		
		
			
				大宁街道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共和新路1700弄70号甲2、3楼
			
		
		
			
				彭浦镇图书馆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
			
			
				灵石路745号2楼
			
		
		
			
				宝山路街道图书馆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
			
			
				宝昌路533号5、6楼
			
		
		
			
				静安寺街道图书馆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
			
			
				新闸路1855号3楼
			
		
		
			
				北站街道图书馆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
			
			
				恒通东路65弄5号5楼
			
		
		
			
				天目西路街道图书馆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
			
			
				沪太路150号二楼
			
		
		
			
				芷江西路街道图书馆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
			
			
				芷江西路151号
			
		
		
			
				彭浦新村街道图书馆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
			
			
				共和新路4666弄5号楼3楼
			
		
	
	
		
	
	
		第二步:阅读后,扫二维码参与答题(题库内容源自光影阅读机中的10本绘本)
	
	
		
	
	
		
	
	
		
	
	
		
	
	
		03
	
	
		『活动规则』
	
	
		(1)活动期间,系统随机出10题,每题10分,满分100分。
	
	
		(2)每人有3次答题机会(中途退出默认消耗次数),活动结束后将从后台筛选答题全部正确的读者,随机选取 10 人发放奖品。
	
	
		(3)领奖方式:我们会通过答题时填写的“姓名+本人电话号码”联系获奖者,请务必正确填写,获奖名单将于11月15日在静安区图书馆官网公布,奖品由承办方直接寄送到家。
	
	
		
	
	
		04
	
	
		『奖项设置』
	
	
		米家保温杯
	
	
		
	
	
		(图片来源于网络)
	
	
		
	
	
		
	
	
		AI光影阅读机介绍
	
	
		
	
	
		
	
	
		AI光影阅读机是专为少儿打造的产品,以动画绘本资源为主,其他资源为辅,带给少儿最完美的互动体验。
	
	
		数字资源平台精选适用于3-12岁儿童精心打造的系列少儿数字绘本应用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少儿的多项教育、阅读的需求。AI光影阅读机提供了1000余本的优质少儿有声数字绘本,包含8大适合儿童发展的资源体系,能够完全满足儿童成长所需的认知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教育等需求。
	
	
		目前静安区共有15个点位部署了AI光影阅读机,欢迎各位小读者前来打卡体验。
	
	
		
	
	
		主办单位:
	
	
		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
	
	
		承办单位:
	
	
		上海超星实业有限公司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读者公告
	
	
		尊敬的读者:
	
	
		       本馆已于2023年7月1日起恢复计取外借文献(含图书、期刊、电子书阅读器、音像资料等)逾期费。若读者证内有逾期未处理记录则无法继续外借,逾期费标准为:每册0.2元/天。请留意按期归还。
	
	
		        特此公告。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静安区图书馆
	
 
- 
                                    
                                    
	
 
- 
                                    
                                    
	你好,AI!
	开启你的智能助手时代
	AI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从地图导航到内容推荐,从手机摄影到音乐App,AI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邀请你一起探索AI的奥秘,开启你的AI助手时代!
	
	
	活动内容
	
	
	备注:图片由AI生成
	
	Part 1|揭秘AI:你的“超能实习生”是如何诞生的
	AI不是神,更像一位“高潜力实习生”
	语言类 vs 图像类AI:Kimi、豆包、Midjourney…
	从算法到应用:AI如何理解与创造?
	
	Part 2|改变思维:让AI为你所用的“魔法咒语”
	从“搜索”到“沟通”:把AI当成“人”
	P.T.R.C.结构化指令法:角色+任务+要求+背景
	四大实战场景:
	创意头脑风暴 | 知识学习助教
	全能办公秘书 | 生活小确幸魔法师
	
	Part 3|总结展望:AI时代,我们如何自处?
	保持人类清醒:识别幻觉、注重情感、保护隐私
	AI是副驾,你才是司机
	
	
	分享人介绍
	
	刘琦,AI大模型应用领域的先行者与提示词工程专家。自2022年底AI浪潮伊始,便专注于探索人机交互,精通LLM技术应用架构设计,并擅长构建企业生产级精准、高效的提示词,最大限度地释放大模型的潜力。在主导并参与的多个企业级项目中,将精湛的提示词技巧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成功为物联网、外贸等行业的合作伙伴打造出性能卓越、响应精准的AI解决方案。
	
	
	活动详情
	
	备注:图片由AI生成
	
	活动时间
	2025年10月25日(周六)14:00-15:00
	
	
	活动地点
	腾讯会议
	会议号:931-987-098
	
	会议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tGRs1SRouiYc(也可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跳转)
	
	会议二维码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
	承办单位:北京精讯云顿数据软件有限公司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读者公告
	尊敬的读者:
	       本馆已于2023年7月1日起恢复计取外借文献(含图书、期刊、电子书阅读器、音像资料等)逾期费。若读者证内有逾期未处理记录则无法继续外借,逾期费标准为:每册0.2元/天。请留意按期归还。
	        特此公告。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静安区图书馆
 
- 
                                    
                                    
	《静·安》创刊于2021年,季刊。静安区作家协会和静安区图书馆联合主办,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写刊名。既有名家之作、经典回顾,也刊登会员的优秀作品,旨在将文学情怀与静安的城市抒写相结合,彰显静安更具鲜明个性的文化软实力。
	
	
	
	
	静                    安
	
	汪曾祺与上海
	——《静·安》杂志访谈评论家郜元宝
	
	《静·安》:郜教授好!你在2017年4期《扬子江评论》发表《汪曾祺结缘上海小史》,2017年5期《小说选刊》发表《一篇被忽视的杰作——谈汪曾祺的<星期天>》,2017年6期《文学评论》发表《上海令高邮疯狂——汪曾祺“故里小说”别解》,2017年12期《文艺争鸣》发表《汪曾祺写沪语》。今年《文艺争鸣》4期又发表《汪曾祺留给上海的一张文学地图》,紧接着5月在《新民晚报》“夜光杯”陆续刊登“汪曾祺在上海”系列文章,目前已刊登到“之九”。
	算起来前后差不多八年,你的汪曾祺研究似乎一直有意识地聚焦汪曾祺与上海这个话题。
	过去也有不少人谈论过汪曾祺在上海的教书与创作,但像你这样锲而不舍、力求全面系统地分析汪曾祺作品的上海元素,探寻他在上海的生活轨迹,至少目前还并不多见。你为何对“汪曾祺与上海”或“汪曾祺在上海”这个文学地理学的课题如此感兴趣?
	
	郜元宝:谢谢你,一下子收集到我这么多谈汪曾祺与上海的文章!
	要问我为何对“汪曾祺与上海”或“汪曾祺在上海”这么感兴趣,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我研究汪曾祺,自己又在上海生活了四十多年,汪曾祺又确实与上海因缘不浅,这几个元素凑合起来,似乎我就不得不研究“汪曾祺与上海”之类的课题了!
	当然还有更深的原因。首先我们理解一个作家,一种文学史现象,总离不开历史的时间与历史的环境,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就是指特定历史时间的某个“地方”。“文学与地方”总是难解难分。不从某个具体的“地方”出发,简直难以深入地把握某些文学史现象。汪曾祺与“地方”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但人们谈论更多的还是他生活时间更长的那些地方,比如故乡高邮,“第二故乡”昆明,晚年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北京,包括下放地张家口。只有上海谈得最少。既然如此,那我就来谈谈“汪曾祺与上海”或“汪曾祺在上海”吧。
	其次,上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上海社会与上海文坛也值得继续耕耘下去。这是一个步履仓促而又内涵极其丰富的历史瞬间。虽然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如钱理群、陈青生等前辈)不断发表和出版了研究上世纪40年代后半期文学的学术论著,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谈清楚。能否从汪曾祺这个小小的“点”介入,继续研讨40年代后半期上海乃至中国文学?我对这个假设充满着期待。
	大概在2005—2007年之间吧,我经常去拜访李子云先生。我们往往一谈就是一下午。有时还会接着谈到晚饭的桌子上。话题之一就是40年代。这对于她是亲历过的历史,对于我则仅仅是依靠纸上遗迹来加以想象和建构的历史。两种历史观肯定难以沟通。但恰恰因为难以沟通,反而激起我们许多对话交流的兴趣。我现在终于可以沉下心来,对40年代后期的上海文学做一点小小的探索,这也算是我个人对李子云先生的一种缅怀吧。
	
	《静·安》: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汪曾祺在上海私立致远中学教书,汪曾祺以此段上海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只有《星期天》。《星期天》是怎样一篇小说?为什么说它是“被忽视”的?在上海一年零七个月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郜元宝:《星期天》是1983年夏汪曾祺在北京寓中“挥汗”创作的,发表于《上海文学》1983年10期。这是汪曾祺回忆他1940年代后期上海生活的唯一完整的作品。上海读者倘若对汪曾祺感兴趣,不可不读《星期天》。
	这也是一篇构思独特、才华横溢的小说。有人说汪曾祺1970年代末“复出”之后,越来越走向传统,越来越回归高邮故土,越来越远离他40年代一度倾心的现代派文学。但至少《星期天》是个例外。《星期天》几乎绝无“高邮故里小说”那股子乡土气息,乃是纯粹的“现代都市小说”。
	
	
	当然《星期天》也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但其中也不乏汪曾祺年轻时一度沉湎(或者用他当时的说法叫“沉酣”)的现代派文学的风神,这既包括最直观的语言要素,也包括篇中自然流泻的对于人物心理类似意识流式的呈现,还有叙述者在整个叙述过程中自由说话的那种特别的精气神。
	《星期天》发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受重视。一知名作家甚至纳闷:“汪老怎么可以这样写小说?”这主要指《星期天》写作上的另一个大胆而明显的特点:汪曾祺居然一上来就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顺序,挨个儿介绍小说人物,然后才借助一场星期天的舞会,将这些看似孤立的人物集中起来,造成一定的情节冲突,并在最后的故事高潮中戛然而止。其实这种写法,汪曾祺可说是蓄谋已久。他很早就在跟黄裳的通信中说,不妨做类似这样的试验。这样写的效果究竟如何?我不想多说,读者认真阅读就是。一句话,不仅我个人很喜欢《星期天》,由于一些有心人和热心人(包括在下)不停地奔走相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读者重视和喜爱这部作品了。
	当然对研究者来说,《星期天》还是难得的探寻汪曾祺那时候在上海生活的“材料”。很奇怪不是?高产的散文家汪曾祺竟然很少完整细致地讲述他这段时间的上海生活,却愿意在虚构小说里集中地抖出一些“材料”。他为何要这样做?我真是闹不明白。这“老头儿”,鬼得很。
	
	《静·安》:“汪曾祺在上海的步履间,藏着一代文人以笔墨勾连的文学地图。”其中巴金、萧珊的家是汪曾祺在沪期间走动最勤的去处。郑振铎、李健吾、唐湜、黄永玉、黄裳、施蛰存、叶圣陶、凤子、茅盾、郭沫若、臧克家、范泉、陈敬容、阿湛、单复、韦芜、萧乾、刘北汜、唐弢、柯灵……这些作家和编辑家彼此的交友印记,似乎都与汪曾祺有关。你以细节的考证,力求还原1940年代后半期天地玄黄之际大小作家之间的交际网络。记录时的感想怎样?做学问的功夫是否就在“一个也不漏掉”?上海期间汪曾祺发表过哪些重要的小说?“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沈从文1941年2月3日致施蛰存的信中语,基于对其学生怎样的认识?
	
	郜元宝:沈从文给施蛰存写信时,汪曾祺已经在西南联大崭露头角了。比如沈从文推荐发表在《国文月刊》上的《灯下》,就是后来《异禀》的第一稿,已经得到编辑《国文月刊》的西南联大老师们的推崇。
	沈从文是作家,也是批评家,写过许多文学批评文章。他赞许汪曾祺,并非仅仅出于对自己弟子的偏爱。
	汪曾祺在上海期间的作品,一部分编入《邂逅集》,1949年4月由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还有许多作品当时散佚了。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汪曾祺全集》基本都已收集齐全。无名氏(卜乃夫)认为汪曾祺在上海时期最好的两篇小说,就是发表在范泉主编的《文艺春秋》上的《绿猫》和《鸡鸭名家》。其实上海时期汪曾祺的佳作绝不止这两篇。《落魄》《戴车匠》《艺术家》《邂逅》《囚犯》等,都各有千秋。
	上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上海文坛异常复杂。各个年龄段、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竞相登场。有的作品如钱锺书《围城》后来固然成了经典,但因为历史发展得太快,远比文学更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所以也有许多作家的作品被忽略过去了,无人喝彩。汪曾祺若非1970年代末“复出”而大器晚成,他40年代后半期在上海的文学活动也不太会像现在这样受人关注。
	我只是觉得,现在再来看汪曾祺1940年代后半期在上海的创作,不能满足于就作品来论作品。最好能“重建”当时文坛和社会思想的实际状况,这样才能知人论世,更好地弥补文学史的这一段“空洞”。
	这方面的工作我做得很少。许多优秀学者早就在做了,只不过对汪曾祺的上海时期的研究,至少目前还相对比较薄弱一点而已。相信很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这个领域,贡献更好的研究成果。
	我说我这方面做得少,绝非故作谦虚之态。我过去关注当代文学比较多,不大喜欢做现代文学方面的考据。但偶一为之,才发觉大有意趣,简直有点上瘾的感觉。说白了,还是做这样的工作难度不小。每一次,哪怕一点点证据的获得,一点点难关的突破,都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满足感。真的能做到“一个也不漏掉”吗?大概很难。
	
	《静·安》:还想八卦一下:汪曾祺以及其他一些青年作家当时的经济状况怎样?沈从文寄来的稿费是汪曾祺在上海的重要生活来源吗?
	
	郜元宝:目前暂无材料显示汪曾祺在致远中学每月取酬多少。1947年7月2日所作小说《绿猫》,写小说家“我”和另一个小说家“栢”(汪曾祺在上海时曾用过笔名“方栢臣”)都从云南来上海,又都很落魄,有一天“我”去拜访“栢”,见“栢”的房间有四张床,“比我的房间还多一张”,其狭窄、拥挤、凌乱简直不可名状,“我想问问他是不是还是那几个钱薪水,得了,别问了。”这也可以视为汪曾祺当时的自我写照。他的月薪肯定不会太高。他到了上海,也是诗人杜运燮笔下的一个“追物价的人”——否则他和穷画家黄永玉每次去见青年文友黄裳,不会总由黄裳会钞。黄裳担任《文汇报》编辑记者,又在“中兴轮船公司”兼职,笔头快,写散文赚稿费也多于汪曾祺、黄永玉。
	学生眼里“汪先生”相当贫寒(那时上海人都称老师为“先生”),“有一次,上午第一节课是国文,过了几分钟,汪先生还没有来。班长便去宿舍里看看,回来的时候,对同学们说,汪先生还在睡着,感冒了,身上只盖了一床没有被里被面的棉絮。同学们听了,心情黯然。可见那时候的中学老师生活是多么清苦。”
	小说《星期天》说赵宗浚校长每逢周末总忘不了把几个他乡作客或有家不归的单身教员拉出去玩玩,逛公园,坐茶馆,吃小吃,“凡有这种活动,多半都是由他花钱请客。在这种地方,他是一点也不小气吝啬的。”校长此举既是团队建设,也是聊补无米之炊,稍稍减少一点教员薪水不高的遗憾吧。
	1947年7月15日汪曾祺给沈从文写信,提到黄永玉在上海闵行县立中学教书,说黄永玉的教师工资(低得)“不可想象”!他自己的工资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稿费就很重要了。汪曾祺在上海时期的稿费分两块,一块是在上海本地发表文章的报酬,一块是在北方(主要是平津两地)报刊上发表作品的稿费。后者仍按老习惯,主要由沈从文帮他推荐,也由沈从文帮他将应得的稿费寄到上海。
	
	《静·安》:你的《上海令高邮疯狂——汪曾祺“故里小说”别解》长文细致深入地解析了汪曾祺小说的上海元素。上海人形象在《星期天》以及上述“故里小说”中似乎都不佳,上海的现代摩登催折了高邮的传统文明。《岁寒三友》中一个人物“季匋民”有意无意地坑了同乡,就因为他的上海背景。而在《鉴赏家》中,隐去上海背景的季匋民就不再有十里洋场的投机与鄙俗,显出不俗的格调。上海味儿,于人物,于故事,在汪曾祺故里小说中常常是被嘲讽的对象。你说从1970年代末复出至1997年逝世,“汪曾祺着意经营的故里小说正面讲述了高邮古城的日常生活,也侧面涉及千里之外的上海。或者说,他描绘了时刻在上海阴影下败落和挣扎、清醒和疯狂的开放的高邮。远方的上海对高邮古城的影响是汪曾祺故里小说挥之不去的阴影。越到后来,阴影越加浓厚。这一点,使汪氏故里小说与鲁迅、茅盾、沈从文、赵树理、高晓声等同类作品相比,显得别有一种魅力。”以茅盾为例,他1916年来到上海,即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交往的人比较上层,包括有从事银行工作的族亲,他了解的上海似乎更高位一些。这影响了茅盾后来的创作格局,如写作于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汪曾祺了解的多是小人物的生活,这种取材方式似乎也正符合他的风格,即站位很低,视角平视。如何理解汪曾祺自己所说,他的作品是“很悲哀”的,而“悲哀是美的”?
	
	郜元宝:啊呀,这个话题我因为沉浸得太深,总觉得并非三言两语所可道尽,所以就允许我简单说一说吧。
	我只想说,研究许多作家,局促于一地肯定不行。往往要做“跨地域”的研究。把高邮和上海结合起来研究汪曾祺,就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学术试验。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从事这项研究。我敢担保,这种研究必有收获。因为作家的经历、视野、兴趣所在,往往就是跨地域的。也许有的作家一辈子未曾离开某处,但这是作者的肉身。作家的心灵不可能受限于某个狭小的地方。它一定是心游万仞、视通千里。这样才成其为作家。
	汪曾祺对这个问题一直有很清醒的认识。他确实说过,“我的小说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也就是说他善于用他的笔来留存记忆深处高邮古城那些令他感动的平凡人家所散发的“一种辛苦、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但汪曾祺也说过,“我的小说多写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代。我的家乡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小城。因为离长江不远,自然也受了一些外来的影响。我小时看过清代不知是谁写的竹枝词,有一句‘游女拖裙俗渐南’,印象很深,但是‘渐南’而已,这里还保存着很多苏北的古风。”高邮不仅“保存着很多苏北的古风”,也因为“离长江不远,自然也受了一些外来的影响”。汪氏小说正是在这样的想象空间,构建了完整立体且流动变化的高邮地方文化兴衰史。作者关怀被这种文化所化的雅俗高下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试图揭示地方文化盛衰与人民哀乐背后轻易看不见的社会历史根源,亦即“外来的影响”与“苏北的古风”的此消彼长。
	高邮传统文化在以上海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挤压下逐渐走向衰落,这个过程写得愈真切,它所释放的凄艳之美就愈发感人。
	
	《静·安》:你在2009年5月写的长文《汪曾祺的两个年代及其他》中,详细论述了汪曾祺的文学人生,他的坎坷岁月。你是否很敬仰汪曾祺的为人与性格?如果不热爱,是不能花费那么多心力去做历史考证的。该文两次提道:“汪曾祺这样的小说家以后还会出现吗?”——很难吧?
	
	郜元宝:一般总以为你研究某作家,必定喜欢某作家无疑,甚至还会崇拜、迷恋。其实未必。我对自己研究的任何一个作家固然有喜爱敬重的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保持一段距离,力图加以理性的审视。对汪曾祺就是如此。或许“敬仰”有之,却谈不上“热爱”。我也不是什么“汪迷”。
	我这样说,可能令你感到意外。其实我倒觉得,这种对待自己所研究的作家的态度,才更加“平淡而近于自然”。
	历史真是奇妙。有时候我们觉得时间凝固了,甚至发生倒流。不是经常有人谈论“历史上惊人相似的一幕”之类的话题吗?但你要说,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杰出作家,谁跟谁很像,我总觉得缺乏根据。汪曾祺就说他其实不像他的老师沈从文。作家都有自己的命运、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才华的本质和个性。很难复制。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吧?
	我不记得写那篇文章时,为何两次咕哝着:“汪曾祺这样的小说家以后还会出现吗?”但我的意思,应该不是希望过些时候再出现一个汪曾祺。这不符合文学史发展的规律。
	
	《静·安》:汪曾祺有许多写美食的名篇。如今写美食的当代大小作家也有很多。简直趋之若鹜。汪曾祺的写吃,与他们的写吃,有什么不同?汪曾祺这个美食家的理念与如今那些食不厌精的美食家又有什么区别?
	
	郜元宝:我在《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5期发过一篇论文《与“恶食者”游——汪曾祺小说怎样写“吃”》,我认为散文家汪曾祺固然爱谈美食,但小说家汪曾祺却写了许多“恶食者”——也就是上海话所谓“吃相难看”的人。这个现象很值得重视。美食家在生活中难免要“与‘恶食者’游”,难免要遇到各式各样的“恶食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想,写这些“恶食者”也是美食家汪曾祺的一项任务。他要告诉读者,美食家不等于懂得吃各种美食而已,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优美优雅地去吃。要吃出风度,吃出人类对于食物应有的珍惜、尊重、敬畏和赞美。
	可惜注意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人们谈论更多的还是美食家汪曾祺如何如何。比如小说《八千岁》那个富到开米行的“八千岁”,日常只吃最便宜的“草炉饼子”,或者“饭陪”(请贵客喝酒,自己吃饭作陪)。但他自己吃得很香,这算不算“美食家”?相反依靠地方武装鱼肉乡里、绑架勒索“八千岁”的那个“八舅太爷”,用勒索得来的钱铺张浪费,胡吃海喝,搞什么“满汉全席”,难道这样的人也算是“美食家”?“美食家”云云,掩盖了多少值得重视、值得反省的人与事啊。
	
	《静·安》:汪曾祺对中国各地方言可谓兼收并蓄。沪语在汪曾祺作品中有着怎样的运用?你的评价如何?
	
	郜元宝:我写过一篇长文《汪曾祺写沪语》。我发现汪曾祺确实爱“卖弄”他的沪语,不管有无必要,三不知总会来那么几句。专门写上海的《星期天》使用上海话最多,其他与上海关系不大的小说、散文乃至文论中散见的上海话也不可小觑。
	他为何对上海话如此情有独钟?除了40年代后期在上海住过一年零七个月,还有什么别的原因?
	我在那篇文章中做了几点推测。比如他最好的朋友、西南联大同学朱德熙(语言学家、曾任北大副校长)是上海人,两人日常交往和通信都爱说(写)沪语。汪曾祺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沙家浜》期间,来过上海多次,跟上海沪剧团可谓紧密合作,等等。
	但有一点还值得补充,即采用上海话乃是许多现代作家共同的“爱好”。上海在上世纪三40年代是新文学中心,许多作家要么在上海居住,要么路过上海,要么作品在上海发表和出版。总之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多多少少都会在作品中写一点上海话。鲁迅就不用说了。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那么不喜欢“海派”,居然也会在作品中偶尔写两句沪语。比如沈从文发表于1935年7月1日出版的傅东华、郑振铎编辑的上海大型文学刊物《文学》五卷一号的短篇小说《顾问官》,就让主角“顾问官”冷不丁来一句“胖大头军法长瞒我,那猪头三(学上海人口气)刚才还……”沈从文自己在上海住过多年,熟悉上海,但须知“顾问官”“军法长”之流皆地地道道“湘军”人物也。即使“顾问官”日常爱看《申报》,知道“猪头三”字面上的意思,但他岂能“学上海人口气”讲出“猪头三”三个字?
	我觉得主要原因,恐怕还是作者沈从文本人熟悉上海。他又考虑到这篇小说要在上海的杂志上发表,因此即便与小说人物的身份不完全吻合,也不妨碍他偶尔用用上海话。汪曾祺爱写沪语,应该也是受到现代文学这个传统的影响吧。
	
	
	(原文刊于《静·安》2025年秋季号)
	
	
	
	
	作者简介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中国鲁迅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委,上海作协副主席。先后获得“冯牧文学奖”“唐弢文学奖”“王瑶学术奖”“鲁迅文学奖”等。著有《拯救大地》《遗珠偶拾》《时文琐谈》《小说说小》《汉语别史》《鲁迅六讲》《不如忘破绽》等。
	
	
	
	
	
	
	扫码关注我们
	静安区作家协会
	微信号|jaqzjxh
	投稿邮箱:jaqzjxh@126.com
	《静·安》新媒体编辑部
	主编:殷健灵
	执行主编:崖丽娟
	编辑:陈晨   李亚君  于洁    
 
- 
                                    
                                    
	
	
	
		(图片由AI生成)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身边必不可缺的物品,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出行、就医、消费等领域带来诸多便利。
	
	
		然而,老年群体却面临“数字鸿沟”,不能很好地享受智慧化生活。为提高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通过手机丰富老年生活圈,静安区图书馆将举办 “智学忘龄 掌上悦活”智能手机使用系列培训活动,希望通过培训能有效解决老年人“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智能手机的问题。
	
	
		前两期培训,我们分别组织了“认识智能手机与基本操作”及“常用应用软件的介绍与安装”的学习内容,收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于是我们的“智学忘龄 掌上悦活”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第三期在万众期待下闪亮登场,此次培训为微信实用技巧的专项培训,期待大家的到来!
	
	
		
	
	
		讲师介绍:
	
	
		
	
	
		
	
	
		王宇凡,超星集团公共文化讲师,毕业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多次参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各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配送和文化传播推广项目,上海市新党员示范培训班、志愿者活动,负责与合作小学的课程策划与授课工作。
	
	
		
	
	
		培训时间:
	
	
		2025年10月23日(周四)14:00-15:00
	
	
		培训地点:
	
	
		静安区图书馆(闻喜路馆)四楼416会议室
	
	
		
	
	
		培训人数:15人
	
	
		
	
	
		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10月22日,周二至周日9:00-16:00(名额报满为止)
	
	
		
	
	
		报名方式:
	
	
		现场报名:静安区图书馆(闻喜路馆)一楼咨询台
	
	
		电话报名:021-66823666-1000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读者公告
	
	
		尊敬的读者:
	
	
		       本馆已于2023年7月1日起恢复计取外借文献(含图书、期刊、电子书阅读器、音像资料等)逾期费。若读者证内有逾期未处理记录则无法继续外借,逾期费标准为:每册0.2元/天。请留意按期归还。
	
	
		        特此公告。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静安区图书馆
	
 
- 
                                    
                                    
	
	
		“静安讲坛”由静安区图书馆与静安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邀请来自上海乃至全国的作家、学者、艺术家等文化名人做客,打造静安以文会友、互相交流的平台,为静安带来更多优雅的书卷气息和诗意。
	
	
		
	
	
		直播预告
	
	
		
	
	
		
	
	
		
	
	
		总有一些时刻,需以文字对抗遗忘;
	
	
		总有一种精神,常在细节的微光中显影。
	
	
		以史笔之沉静,承载时代之激流;
	
	
		以文字之温润,勾勒人生之百态。
	
	
		让我们在传记与访谈之间,
	
	
		触摸历史的心跳,聆听人文的回响。
	
	
		10月25日,“静安讲坛”特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高级记者潘真做客,以《李载平传》的创作为引,结合对《蛇口通讯》创刊总编辑韩耀根、著名报人张煦棠的深度访谈(分别选自“改革开放30周年亲历亲闻纪实”专栏、《文化人生》一书),与读者分享如何通过细腻的细节刻画人物精神,展现时代风貌。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被文字定格的历史瞬间,聆听访谈背后的思考与感动,见证如何以真诚的书写留存历史、传递精神。
	
	
		
	
	
		嘉宾简介
	
	
		
	
	
		
	
	
		
	
	
		潘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高级记者,获2009年上海长江新闻奖。主要著作:《窈窕》《文化人生》《心动苏州河》《蓝色评论》《上海记忆》《李载平传 中国DNA研究的拓荒者》。
	
	
		
	
	
		推荐阅读
	
	
		
	
	
		
	
	
		
	
	
		《上海记忆》
	
	
		
	
	
		作者:潘真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I267/3148-11
	
	
		内容简介:作者通过跨国采访和文献整理,收录20篇犹太难民在沪故事,涵盖布鲁门撒尔、渡堂海等人物的回忆,并附百余幅图片。内容包含摩西会堂修缮、白马咖啡馆争议等事件,附录虹口犹太文化地标地图佐证史料。
	
	
		
	
	
		
	
	
		
	
	
		《文化人生》
	
	
		
	
	
		作者:潘真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 K825.4/3148
	
	
		内容简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写新时期对上海文化做出贡献的20位文化名人,贾植芳、裘沛然、王元化、李子云、阮仪三、陈钢、杨福家、吴贻弓、陆谷孙、赵长天、尔冬强等。
	
	
		
	
	
		
	
	
		
	
	
		
	
	
		如何参与活动?
	
	
		
	
	
		活动信息
	
	
		1
	
	
		
	
	
		时间
	
	
		2025年10月25日(周六)14:00
	
	
		
	
	
		地点
	
	
		静安区图书馆后四楼报告厅
	
	
		(新闸路1702号)
	
	
		
	
	
		报名方式
	
	
		2
	
	
		
	
	
		1.活动报名
	
	
		方式一:
	
	
		扫描下方二维码
	
	
		
	
	
		
	
	
		方式二:
	
	
		登录微信公众号“静安文旅”→文化静安→小程序→文化活动,找到本场活动进行预约报名。
	
	
		
	
	
		温馨提示
	
	
		报名成功后,如有事无法参加,请提前电话取消报名。联系电话62173767、66823610(周一至周五9:00-16:00,双休日、节假日休息)请提前十分钟进场,谢谢配合。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读者公告
	
	
		尊敬的读者:
	
	
		       本馆已于2023年7月1日起恢复计取外借文献(含图书、期刊、电子书阅读器、音像资料等)逾期费。若读者证内有逾期未处理记录则无法继续外借,逾期费标准为:每册0.2元/天。请留意按期归还。
	
	
		        特此公告。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静安区图书馆